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一村一腳印 一鄰一希望

一村一腳印 一鄰一希望
作者:謝進男(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研究發展處與智慧財產學院合聘教授)
日期:103-08-21

2011年時聯合國將網際網路環境(Internet Access)列為人類的基本權利之一(Basic Human Right),然根據ITU(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的資料顯示,2013年全世界僅有134個國家與地區訂有國家寬頻策略,全球仍有40億人口無法運用寬頻網路上網。

而在臺灣,根據財團法人臺灣網路資訊中心(Taiwan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TWNIC)公布的2013年「臺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結果顯示,102年臺灣地區12歲以上上網人數達到了1,645萬人,網路使用非常普及,即使偏鄉也不遜色。

臺灣的全島網路佈建工作,始於民國64年蔣經國先生的「村村有電話」計畫,筆者當年亦有幸參與了該計畫的推動,並於民國68年完成了373個偏遠村落市內電話網路的建設;再於民國95年協助完成不合時宜法規條文的修訂,將通訊傳播普及服務擴展至數據寬頻服務,從『公私立中小學與公立圖書館有100Mbps寬頻網路』、『村村有寬頻』延展至『部落鄰有寬頻』,提供每1部落()裡的每1個村民至少2Mbps以上的頻寬上網速率。至民國100年更將每戶從2Mbps提升至12Mbps以上的速率,現在臺灣整個寬頻上網普及率已達95%以上,在全球算是數一數二的國家。

寬頻網路的建設是一個國家基礎建設的重要指標,因網路建設工作費力又費時,所以通訊傳播普及服務的第一個重點就是要加速寬頻基礎網路的建置。而從過去我們村村有電話的經驗得知,在沒有土石流的地區全部可採光纖網路建置模式,而在有土石流的地區,骨幹網路則要使用大容量數位微波系統。

例如阿里山鄉裡最偏遠的豐山村(阿里山鄉中唯一非原住民村)就是一個典型案例:莫拉克颱風造成道路柔腸寸斷,但通訊服務在電力恢復供應後,村民即可使用寬頻網路恢復對外的聯繫。該村於民國100年完成全臺第一個無線數位電視共同天線系統後,村民可利用免費機上盒看15個以上數位無線電視節目,101年再隨光纖網路的建置,亦有了有線數位電視與寬頻上網服務。未來若能再加上4G及雲端服務,相信豐山村可成全國最佳的示範村。

再看花蓮縣秀林鄉的西寶村,是一處非常特別的「有機村莊」,所種的蔬果品質很好,受到很多民眾的喜愛,然在過去沒有網路的時候,不住在附近的居民,想要購買該村的蔬果並不容易,且村民一天也不知要摘多少量的蔬果來供應,但有了寬頻網路後,民眾可輕鬆地用網路來預訂,村民亦可於前一天準確的知道實際需採摘的數量,讓村民非常有感。

位於屏東三地門鄉的大社村( 即達瓦蘭部落),是屏東最偏遠的深山社區之一,也是三地門鄉歷史最久的部落。該村以八部合音聞名全臺,自從有了寬頻網路後,不僅讓村民看到了全世界,也讓全世界有機會瞭解我們魯凱與排灣族的文化。

寬頻網路讓偏遠地區的兒少享有與都市一樣的資訊環境,村內社區開設的電腦課程,讓村民透過網路打開了通往外界的窗。有了基礎寬頻網路建設,再結合網路網頁以及雲端服務,除了可讓城鄉醫療水準差距降至最低,也可創造可讓年輕人願意回鄉創業或服務的環境,結合虛擬實境發展11部落1特色的內涵。

在臺灣上網使用各項應用服務已經成為大部分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8年來,在政府與民間各界的合作努力下,通訊傳播普及服務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81個偏遠鄉村的90%民眾對寬頻網路服務的肯定也是事實。「有網路真好」——是許多村長和村民的心聲。

看到寬頻網路到達每一個小學及每一個村民家中,真誠的希望未來能有更多專業且讓民眾有感的服務到偏鄉,同時鼓勵企業善盡社會公民責任(CSR),讓偏鄉文化藝術特色能充分發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